​卖房电子签合同安全吗?房屋买卖签电子合同靠谱吗?
2020-12-28

卖房电子签合同安全吗?房屋买卖签电子合同靠谱吗?

一、房屋买卖电子合同政策

因为疫情,电子签合同成为国家鼓励的签约方式。2020年4月份,住建部发布了《关于提升房屋网签备案效能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推进“互联网+网签“,鼓励使用房屋交易电子合同,利用大数据、人脸识别、电子签名、区块链等技术,实现房屋网签备案掌上办理、不见面办理。推行房屋交易合同网上签约即时备案,当事人完成签约后,通过相关技术手段实现即时备案,生成备案编码,在楼盘表中自动更新房屋交易状况信息。

今年,山东莱阳、浙江海宁、杭州等地方政府也鼓励网上签订购房合同,从政策层面推进商品房网上销售工作。

河南省郑州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管理局近日发布通知:为进一步提升商品房买卖合同签约和备案效率,保障房屋交易安全,方便购房群众办理后续业务,决定在全市全面启用商品房买卖合同电子签约。预审通过的房屋,开发企业与购房人签订电子版商品房买卖合同,开发企业加盖电子签章,购房人通过手写板进行电子签名。合同签订后,由开发企业点击“提交备案”,上传至市房地产市场和产权交易管理中心。

房屋买卖签电子合同靠谱吗.jpg

郑州市房地产市场和产权交易管理中心进行备案,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备案完成后,将信息推送到共享平台,供各部门和购房人办理后续业务使用。签订的电子版商品房买卖合同,与传统在纸质上签章、签名的纸质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开发企业和购房人可依据需要随时打印出纸质形式。开发企业应加强宣传,引导购房人正确使用电子签名进行合同签订,确保购房人按照自己真实意愿进行操作。

住建部和地方政府的政策进一步明确鼓励使用电子合同,可以打消房企与消费者的顾虑,将加速电子合同在房产交易领域的应用。

二、电子合同安全吗

电子合同签署利用了电子签名技术,电子签名技术的可靠性在于,电子签名基于计算机对电子信息的数据存储、处理、检索等功能,可以实现对签名过程的全程监管,精确查询每次签名使用过程,并可识别电子签名的真伪,保证签署过程的不可抵赖。同时,电子签名系统可以实现签名文件内容不可修改,电子签名不可仿制等安全要求,使签署文件具有唯一性,最大限度杜绝了伪造文件等行为。

三、房屋买卖签电子合同注意事项

第一,开发商的具体信息签合同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和谁签合同,现在不少无良房企玩挂羊头卖狗肉的游戏,打着大房企的名义宣传,结果签合同的时候,成了另外一个不知名的小公司,这个时候你就要查一下这个公司的背景,如果是相对应的大房企控股,那这就相当于是为了企业办事方便,开了一个地区分公司,这种情况下可以签合同,但是如果跟宣传的企业丝毫不挂钩,那么八成是遇到了骗子,这个时候千万不要签合同,不然最后很可能钱和房子都没了。

第二,贷款失败的相关约定,一套房子上百万,不少人买房只能贷款,但贷款也是有门槛的,如果购房者征信,收入证明,银行流水,本身的职业不能达到办理贷款的标准,那么贷款失败的可能性很大,按照常规操作,真的贷款失败了,购房者要么是补齐房子的全款,要么是退房,定金就打水漂了,为了减少损失,我建议购房者最好在购房合同的补充协议中增加这样一句话:因为任何原因导致的贷款失败,开发商都要无偿退还全部定金和首付款。

第三,合同中土地的性质和用途,土地性质主要有三种,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土地性质一旦确认之后,就没有更改的余地,建在土地上的房子,用途也必须跟性质一致,但总有一些无良开发商,低价拿了工业用地,在这块土地上建造住宅,这就属于违规建筑,一旦被政府发现并核实,房子将会被无偿拆除。

第四,关于面积误差的约定,关于面积误差,有法律方面的规定,误差在3%以内,多退少补,但面积误差超过3%,就应该由开发商承担,这也是为了避免开发商故意增加房子面积,对购房者实施捆绑消费,但我听买过房子的朋友说,他们的购房合同中规定,如果存在面积误差,就是多退少补,这样的条款是不合理的,也是违反法律规定的,如果真有这样的条款,购房者一定不要在合同中签字。

第五,交房日期及违约处理办法,目前新房基本都是期房,就涉及到期房交付的问题,一般合同中会有交房方面的约定,但这里要注意交房日期一定要明确到年月日,不过我发现现在有一些开发商故意用模糊的字眼来逃避延期交房的责任,把交房日期标注为配套建成的时间,或者承建商竣工的日期,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谨慎签合同了。

第六,要区分总层数和地上层数,一般总层数是包含地下层数的,就比如你看到一栋楼共34层,地上33层,地下一层,而购房者却把33层误以为是次顶层购买了,等到交房的时候才发现33层是顶层,这主要就是因为购房者忽略了总层数34层还包含了地下一层。因此,大家在买房时一定要弄明白总层数和地上层数的区别。

第七,在进行二手房交易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在进行人脸识别或者电子签名时,要问清楚中介人脸识别与电子签名的用途,不要轻信他人,避免上当受骗。

热文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