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签订电子劳动合同超20万份,解决“示证难、存证难”
2021-10-22

山东签订电子劳动合同超20万份,解决“示证难、存证难”


10月22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全省人社系统“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进展情况,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不断走深走实。


据悉,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省人社厅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下真功夫、拿硬措施,下大力气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着力纾民困、解民忧、惠民生,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1.jpg


省人社厅办公室二级调研员韩林介绍,劳动关系是否和谐,事关广大职工和企业的切身利益,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近年来,省人社厅聚焦职工群众权益保障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深化改革攻坚,完善体制机制,防范化解风险,有力保障了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织密劳动关系“协调网”


坚持未雨绸缪,加强源头治理、依法治理,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大力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在济宁开展全国和谐劳动关系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发布和谐企业、工业园区省级地方标准,制定劳动关系和谐企业20项联合激励措施,开展集体协商集中要约活动,多形式开展劳动关系和谐创建活动。


探索推广电子劳动合同。聚焦劳动者关心关注的劳动合同问题,在青岛市、淄博市先行开展电子劳动合同试点基础上,全省其他各市有序扩大试点范围,实现签订电子劳动合同与劳动用工备案业务实时对接、数据共享、一键办理,既降低了企业成本,又解决了过去“取证难、示证难、存证难”问题。目前,全省签订电子劳动合同已超过20万份。


扎实推进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行动。实施千户企业培育共同行动计划、服务万户新企用工计划、重点企业用工指导计划,不断提升劳动关系治理能力。目前,全省协调劳动关系社会组织达1800多家,全省劳动关系协调员达2.3万人,服务新企用工数量2万多家,对2500多家重点企业开展用工指导服务。


保障农民工的“钱袋子”


紧盯农民工反映强烈的工资支付问题,坚持补短板、强弱项,确保让农民工劳有所得。


强化技术创新。省人社厅牵头建成全国首个省级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平台,将实名制管理、工资专户管理、银行代发管理、预警监测等各项制度全部集成到平台系统,实现农民工工资支付全过程、一体化、智慧化监管。目前,全省1.95万个建设项目纳入平台监管,实名制信息384.9万人,代发工资859.2亿元。


加强隐患排查。创新打造“工长制”农民工服务新模式,由街镇分管领导任“工长”,定期排查项目、调处欠薪问题。建设省级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联动平台,全面畅通电话、来访、来信等举报投诉渠道,及时受理处置农民工投诉。


深化专项治理。扎实开展根治欠薪制度全覆盖专项行动、女职工产假等权益专项执法行动,公布重大违法行为82件,列入失信联合惩戒名单41个。制定《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行政处罚裁量基准,严厉打击欠薪违法行为,“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案件线索办结高效,电话回访满意度高。


跑出调解仲裁“加速度”


坚持抓早、抓小,不断提升调解仲裁质效,努力把劳动争议“柔性”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前三季度,全省各级调解仲裁机构共受理争议案件10.27万件,涉及劳动者10.93万人,涉案金额20.65亿元。


完善调解机制。建立覆盖省、市、县、乡四级的“互联网+调解”服务平台,前三季度,线上共受理争议案件3215件,基本实现“马上办、网上办”。强化基层调解组织建设,着力培育一批基层调解品牌工作室,目前,全省共有259个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参与打造工作,共培育调解品牌工作室178个。


提升仲裁质效。深化仲裁要素式办案方式改革,进一步扩大适用要素式办案方式争议类型,全省136个县(市、区)全部适用仲裁要素式办案,案件审理时限、庭审时长、文书篇幅压缩20%以上。设立农民工工资争议速裁庭,实现案件快立、快审、快结常态化。


优化工资收入“分配图”


注重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优化企业收入分配,积极推动共同富裕。


加强企业工资宏观调控。及时发布企业工资指导线,稳慎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推动企业职工收入稳步增长。今年,省政府发布企业工资指导线,职工工资增长基准线7%。省政府公布全省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标准为2100元、1900元、1700元,平均增幅9.8%,从2021年10月1日起执行,切实兜牢企业职工生活底线。同时,积极推进企业工资支付立法,为保障企业职工工资支付权益提供法治保障。


强化工资收入引导服务。开展我省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培训,在部分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薪酬分配试点工作,为重点群体提供针对性薪酬指引服务。同时,有序开展企业薪酬调查工作和制造业人工成本监测,对全省1万户企业、180万职工薪酬数据进行调查和汇总分析,发布人力资源市场工资价位信息,引导增加企业职工收入。


热文推荐

相关推荐